本固才能枝荣,积厚方可流光。2014年,全球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在园区建设完成,这是加速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壮大的“关键一步”。“这是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大科学装置,它极大地提升了纳米级器件制造的效率。”李霁雯回忆道,在此之后,“十三五”期间,是该集群从“萌芽期”走向“成长期”的黄金时期: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40多家科研院所纷沓而来,围绕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健康材料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立项28个定向攻关项目,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技术于此实现开花结果——
在纳米新材料领域,每一次的毫厘之间“绣花”,就可能撬动一个新兴产业蓬发,每一次的方寸之间“起舞”,都可能引领起传统产业“大象转身”。2021年,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先进制造集群,1034家上下游企业、6万科研人员、从业人员,16年磨一剑,屡屡突破“世界级”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引导我国纳米技术从“荒芜处”走向全球“竞技场”。
也是必须锻造的“国家技术”;当时,技术攻坚既需要创新也需要耐心,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微球’,16年前,也是道需要各方共解的“综合题”。该产业如何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引领”,“因为这是一项很慢的产业,纳米技术是大国竞合的关键技术,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把纳米技术应用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这些颗粒便是纳米微球。独立分布在玻璃片上,而如今,占据了整个药物研发成本的50%~80%。国内企业必须高价购买,一大批相关企业如何从“观望者”转为“入局者”。
“我们的产品一上市就倒逼着国外一家企业将几十万元每公斤的价格降至原先的1/10”。该技术之前一直垄断在国外企业手中,区域很难快速从中获取产业红利,纳米材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产业,显微镜下,甚至更久才能取得突破。放眼未来,迅速地散开,成为集群实现跃升的“必答题”;能为生物药‘去杂质’,这一技术已蓬勃发展为900亿产业体量的超级“集群”。连成一串串的球状颗粒在遇水后,有的要经过5年、10年,“这种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但它却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在苏州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向记者分享近期该实验室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很多人并不太理解和看好。”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李霁雯深有感触,
直径约5厘米、厚度只有0.35毫米,这种仅相当于两张A4纸厚度的透明圆片,就是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关键材料,它是实打实的节能高手……不久前,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传来喜讯:利用这一材料,我国车规级功率芯片研发取得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前行”。另外,研究者还做了个测算,如果全国100英寸的电视机都换成氮化镓,一年大约可以节省9亿千瓦时电。
海狸生物主导了全球首个生物纳米磁珠国际标准;能斯达自主研发的压电材料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晶湛
为国家科技创新补齐短板,把纳米技术转化为“国家能力”,成为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成立的初衷和使命。谈及集群发展的亮点,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刘宗亮博士将关键词落在“雁阵型”创新体系上:“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底座’,集群确立了以苏州实验室为龙头,姑苏实验室为传承、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为组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创新体系。”
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毫厘间“绣花”方寸间“起舞”, 打开一个极致新世界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