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年轻人比较极客,比较偏向于发烧和热爱;现在的话,因为数码类的产品变得更成熟了,但可玩
当时,我们是比较早采用直播报道发布会的媒体。我们在发布会现场的边上搭了一个演播间,然后去做同步的直播。伦敦的发布会,我们的内容团队去到现场,因为前后方有时差,后方的成员熬夜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他是科技门户网站“中关村在线”的总经理,也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目前,他和团队在快手运营着两个账号:“中关村在线”和“鹏哥二选一”。
在快手直播的过程中,蔡小鹏发现,用户问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个和这个数码产品怎么选?这个产品值不值得买?这个产品现在是不是降价了,我应不应该买?
发布会这个东西,本质上它是一场秀。秀的核心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博眼球,让更多的人愿意去看我们中国的这些品牌。
然后中间转变的,比如魅族,它曾经有一段时间,一年办十几场发布会,基本上每个月一场,而且每场都会请乐队演奏,还都不是普通的乐队,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那种乐队。那时大家看了开玩笑说,去参加魅族的发布会,感觉就是去参加演唱会。
伦敦那场发布会,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细节是,伦敦有一个著名的地标“伦敦眼”,它是一个圆的摩天轮,晚上很漂亮,倒映在河水里,从特定角度去看,拍出来就是“8”的形状。当时华为就把这个创意用到发布会预热的宣传海报上,我觉得在策划上做的挺厉害的。
我曾经参与过的发布会报道,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应该是2015年华为P8的发布会。
“怎么选这个事是现在用户最普遍的困惑”,蔡小鹏说。
再到后来的话,慢慢各品牌就开始回归了,回归到极简的模式,就是开始有点像苹果了。他们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剔掉,然后认真的去讲产品,靠产品去做相应的吸引力。
后来工作人员拿着梯子上去,国内的是在上海。他老板用绳子从上面吊着下来,但是大部分的人更愿意相信他就是故意做这个事情的。华为P8在国外的发布会是在伦敦,把老板接下来。他会先在欧洲发,其实到最后我们也没有一个结论,我们当时先对国际上的发布会做了报道,又回到了国内去做相应的报道。再放到国内去发。到后来的话,大概一周后,
为什么对P8印象比较深?因为华为那个时期刚刚起步,发布了P8这款里程碑的产品,然后开始走出国门。
凭借多年积累的数码行业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对当下用户的洞察,这家老牌科技媒体将核心聚焦于“帮助用户解决怎么选的问题”,也借助短视频平台,重新找到了新的价值。
在博眼球这个事儿上面,其实有过好多次变革。比如说早期,最简单的就是会请模特,因为那时品牌方就觉得,美女经济,吸引眼球。每场发布会结束之后,必须有一个模特的秀,模特拿着产品上去走走,大家拍照。你现在看来,会觉得这个事儿有点不可思议,就觉得太low了,但是那个时期还是比较盛行。
华为初期走出国门,但是结果进行到一半,体味着转变的阵痛。比如说像360,那时还在出手机,也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绳子卡在那了,到底他是故意做这件事情的,蔡小鹏亲历了传统的光荣与衰落,从媒体的“黄金时代”时代走来?品牌方开始在台上做一些比较稀奇古怪的事情。还是真的是发布会没准备好。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