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百十风华 大道不止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地址

作为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行者,自建校之始,河南大学就把兴学强国、振兴中华作为职责使命。百十年来,河大师生始终不改初心,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爱国为民的责任感放在首要地位,坚持为国育贤、为民育才,谱写了一曲曲教育报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慷慨高歌。

成为省部共建高校,改革开放以来,折枝为林,2022年,1984年,河南大学走过了一条爬坡过坎、聚集元气、再振雄风的振兴之路。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在国运与校运桴鼓相应的历史律动中,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综合性大学复建和振兴之路;2008年。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柳体金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字校训庄重醒目,师生每一次进出,都不禁从心底升起由衷的敬意。

黄河奔腾浩荡,铁塔巍然矗立,在广袤深远的时空中永恒坚定,见证了一所大学百十年征程的初心与坚守、坎坷与荣光。

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河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明确目标定位,迈进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距离百年名校振兴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进步、实现价值;学校发展历史自此翻开全新篇章;

110年前,在中国新旧教育交替嬗递之际,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仁人先贤挥墨泼毫,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中写下“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的警世之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自此而生,其校址就选在中国千年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之上。

如今,河南大学已走过110个春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早已融进河南大学的精神底色,成为引领全体河大人奋发前行的精神“风向标”。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天空,河大师生也以一次次行动、一张张成绩单恪守、践行、传承着校训,不断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不断诠释高等教育的至高追求——大学之道,唯有不止。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河南大学将这八个字确立为校训,表明师生不忘兴学办校之初衷,始终将弘德明志、启智为民、民族振兴作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大学要有大师,振兴更要有大师。“济济多士,风雨一堂……”诞生于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传唱的是河南大学广揽名师、广纳贤才的传统。建校之初,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追寻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以范文澜、任访秋、王汉澜、李润田

抗战办学时期,河大师生用血肉之躯写就了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烽火育才记。全面抗战期间,河南大学坚守在抗战前线,与父老乡亲共赴国难,组织发动民众抗战,播撒文明科学的火种,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与坚守熔铸为精神底色,孕育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的河南大学精神,铸成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间,河南大学严格教学管理,按照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保证上课时数,以7万余册图书和齐全的仪器设备在当时的大学中名列前茅,维持着较高教学水准,在各项考试和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并实现了由省立升为国立的蝶变,培养出1400多名人才。抗战胜利返回开封后,河南大学已经发展为占地2000亩、拥有近2000名各类学生的大学。